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全国教资备考群:737804026(点击进群,群内定期分享教资备考笔面通关资料包,并有客服老师答疑解惑)
内容:
桃花源记
陶渊明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。
基本要求:
(1)有感情地朗读课文;
(2)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社会理想;
(3)合理设计板书。
答辩题目:
1. 你认为本文的知识点和重点是什么?
2. 你认为教授文言文时应突出哪些方面?
试讲答案:
各位考官:大家好!我是初中语文组的XX号考生,我试讲的题目是《桃花源记》,下面开始我的试讲。
一、导入
师: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从茂盛的桃林中,走来一位诗人,他满怀愁绪、愤慨与无奈,他曾经也满怀豪情,胸怀天下,不料社会动乱,一片污浊。于是他独善其身,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,逍遥自在;于是他归隐田园,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,悠闲惬意;于是他寄情山水,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,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幸与悲哀。今天,让我们继续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迹,走进桃源深处,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二、赏读课文,感受“桃源”之美好
师: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,读完我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。
师:A同学复述得很清楚,而且一气呵成,显然你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。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晋太元年间,武陵有一个渔人一天撑着小船意外地遇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,走到桃林尽头发现了一个洞口极窄的小山,他走进去豁然开朗,里面的男女老少穿着与外界无异,一问才知他们在此隐居很久了,这些人盛情款待了渔人。渔人临走时一再被叮嘱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情况。渔人出去后违背了诺言,带着太守按照自己先前留下的记号来寻找桃花源,却寻而不得。后来刘子骥也来寻找,一样没有结果,此后便无人问津了。
师:谁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?
师:老师从你们刚才的话中归结出这样3个字:美、乐、奇,大家同意吗?
师:那好,我们就分别找同学来想象一下桃花源的“美”,理解桃花源“乐”在何处,为何“乐”?领略一下桃花源的“奇”。
师:B同学说桃花源之“美”,美在桃花林,美在土地开阔平整,美在房屋整齐,美在田地桑竹,美在纵横交错的小路。说得真有文采,句式也很整齐!那么“乐”又如何理解呢?
师:C同学说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中提到了“乐”。“黄发垂髫”具体指什么人?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
师:对,指老人与小孩,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。那么除了老人与小孩,你觉得这里还有什么人是“乐”的?
师:D同学说“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”。为什么是这一句呢?
师:非常好!理解得很到位!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,讲究的是男耕女织。但如果是在战争年代,这个就很难实现了,因为男人们都被抓壮丁了,以前学过的很多边塞诗中都有提到。所以桃花源里的那个社会没有战争,没有离别,人们都很快乐,很幸福。那么还有其他的蛛丝马迹可以发现这里生活幸福,充满欢乐吗?
师:对啦,从招待渔人饭菜里可以看出。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”,家里来了人有鸡有酒,说明这些人家里不缺吃喝,丰衣足食。E同学很善于发现,那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吗?
师:没错,就是侧面描写。最后,我们再来探讨下“奇”。“奇”在何处?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下。哪位同学来说一说?
师: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。我来总结一下同学们刚才说的,桃花源之“奇”,“奇”在人们,“奇”在山洞,“奇”在结局。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能表现“美”“乐”“奇”的句子吧!
师:刚才我们一起品味了桃花源的“美、乐、奇”,我们发现这里真是一方人间乐土,风景优美,没有战乱,没有压迫,没有剥削,人民安居乐业,生活富足,每一个人自食其力,和睦相处,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啊!
三、探讨课文,理解作者思想之深刻
师: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?
师:有同学说是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,还有同学说是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”,到底哪一句更准确?
师:F同学说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”说明了桃花源的人厌恶那种生活,也恐惧那种社会。否则怎么会“叹惋”呢?回答得很准确。刚才有同学认为是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,我们再看看这句,为什么要这样叮嘱,在文中这一句话有何作用?
师:没错,因为下文渔人再来找桃花源却找不到了,我认为跟他泄露了秘密有关,也许桃花源里的人是为了惩罚他,故意让他找不到的。所以这里是不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呢?伏笔就是在文章里,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。所以很显然这里就是伏笔。
四、拓展延伸,品评“桃源”情结
师: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?如果不能,为什么又要虚构呢?
师: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很黑暗,到处是战乱,民不聊生,他厌恶那个社会,凭一己之力又无力改变,所以就虚构了“桃花源”的存在,表达他的向往。G同学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,很好,很准确!
五、配乐吟读,课堂小结
师:有人说陶渊明作《桃花源记》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,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,你怎样评价?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这个问题,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。
师:好,下课!同学们再见!
六、板书设计
桃花源记
发现桃花源→探访桃花源→离开桃花源→再寻桃花源
理想社会
我的试讲到此结束,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。
答辩答案:
1. 《桃花源记》是一篇文言文,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第一步要做的,其次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实词、虚词、句式讲解清楚。关于重点,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流于串讲文言知识,这是不可取的,我们更应该关注文本所反映的内容。比如《桃花源记》当中包含了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,也蕴含着老子的自然观,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挖掘,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2.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千古传诵、文质兼美的佳作。在文言文教学中,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,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。
第一,享受文言文的形式美。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,在写作方法上讲究对比、烘托、铺陈。在布局谋篇上,有的出奇制胜,似铁骑突出;有的精雕细琢,如间关莺语;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;有的落笔似林间惊鸿……让人读后回味无穷,非常值得学习。
第二,享受文言文的情意美。文学作品的优美,或壮丽,或朴素,或含蓄……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。在文学创作中,不同的内容都在寻求着可以完满表现它的形式;不同的形式总是尽力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。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,感悟作品的理,品味作品的美。这样,学生就会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己,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的乐趣。
☟☟☟
添加教师资格客服老师微信
备注“网站”
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海量备考干货
相关推荐:
手机登录确认
微信扫码下载
微信扫一扫,即可下载